当前位置:

李佳轩事件真相,家暴阴影下不为人知的抗争

admin 2025-07-29 1971 0

看到李佳轩坠亡新闻那天,我盯着“家暴”两个字愣了很久——因为她的朋友圈签名还停留在梁静茹《暖暖》的歌词,配文是“想妈妈”。这个18岁女孩的故事,远非一句“家庭悲剧”能概括。今天我想抛开猎奇视角,用多方拼凑的信息还原她最后时光里的挣扎与微光。

​家暴不是“第一次”​​,而是贯穿她青春的刺。好友徐歌曝光的聊天记录里,李佳轩描述父亲“用玻璃瓶砸出血”“抓着头撞椅子”,甚至寒假回国前恐惧到想跳楼。最让我心酸的是她向朋友倾诉时的小心翼翼:“他今天又发疯了...但我还得弄完IB论文。” 这种撕裂感,很多家暴受害者都懂:一边在伤口上止血,一边在泥泞里挣扎着奔跑。

李佳轩事件真相,家暴阴影下不为人知的抗争​学业成了她唯一的逃生梯​​。在母亲2015年病逝后,李佳轩独自在新加坡加拿大国际学校完成所有IB课程,同时申请港澳澳多地大学。出事前几小时,她还在和父亲视频处理本科申请。讽刺的是,这份“优秀履历”曾被父亲当作社交谈资,却没人注意到她ins小号写的那句:“如果考砸了,会不会连挨打的资格都没有?”

​坠亡现场的蹊跷细节更令人窒息​​:

  • ​消失的电子设备​​:她有两部手机、两台电脑和Apple Watch,但遗体旁只剩现金,常用设备全部失踪;

  • ​诡异的坠楼位置​​:遗体在相邻单元天井被发现,而两个单元并不相通——保安回忆当天下雨,但她的睡衣几乎没沾泥点;

  • ​断裂的时间线​​:凌晨2点还和好友在线聊天,7点就出现在天井,中间5小时发生了什么?

我联系到一位新加坡留学生志愿者,他透露当地警方调查受阻的关键:​​家暴取证太难了​​。“没有即时验伤报告、没有第三方目击,聊天记录甚至会被质疑伪造。”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李佳轩生前沉默如斯——不是不想求救,而是知道拳头落在暗处时,证据总比伤痕消失得更快。

​但她的抗争比想象中更顽强​​。翻遍300多条碎片信息,我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:2023年她偷偷联系过母亲生前好友,想办未成年人保护公证。可惜公证处要求监护人陪同,计划夭折。这种“隐秘自救”让我想起她速滑运动员同名者的腰伤——有些疼痛不会流血,却足以压垮一个人。

写到这里,窗外的晚霞像极了新闻照片里新加坡公寓的粉色外墙。我在想,如果那天有人注意到窗台上晃动的身影,如果社区家暴干预机制能跨过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的坎... 可惜生命没有如果。她的故事不该终止于“又一个家暴受害者”,而该成为刺破沉默的刀。如果你身边有“突然安静的朋友”,试着问一句:“最近累吗?” 或许这句话,就是谁最后的救命稻草。